-
电子证据及第三方存取证平台相关调研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证据大量涌现于各类案件中,特别是知产案件。与书证、物证相比,电子证据存在于虚拟空间,具有即时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易被篡改、删除,电子证据的这些特点给案件的存证、取证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法律人怎样快速高效地存证取证,怎样确保电子证据的证明力,是所有法律人面临的共同课题。新的民诉法“证据规定”进一步完善了电子数据规则,后文会进行梳理。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司法实践后,第三方取证
2022-08-03 duanxd 96
-
浅谈自媒体时代内容生产中的合理使用
伴随信息网络技术快速更新迭代、自媒体行业迅速繁荣扩张,我们已经进入由网络用户主导并生成内容的“web2.0”时代,内容生产从少数作者的职业行为变成一项全民都能参与的普通活动,使用他人作品的二次创作行为变得普遍且形式多样,包括各种盘点、解说其他影视作品的短视频、使用他人影视素材制作的鬼畜视频、影视片段配音APP、部分“玩梗”的综艺节目等等。近期备受关注的“图解电影”一案,案件中被判侵权的将影视作品
2022-08-03 duanxd 33
-
浅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中网络服务平台方的用户信息举证责任
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中,如网络服务提供者以侵权内容系用户上传作为抗辩,需举证证明其平台具备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的功能,以及是否显示侵权内容由用户上传/提供。具体需提供的用户信息包括哪些,是否需要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从法律规定来看,《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均未对用户信息作出明确要求。在北京高院出台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侵害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中将能否提供“
2022-08-03 duanxd 65
-
浅议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随着李小龙女儿起诉真功夫餐饮侵权事件的热论,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这个话题再一次浮现在大众视野。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为维护自己生存和尊严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权利,根据客体可以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i]。而我国《民法典》第13条规定了:“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这就意味着,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起人格权就消失了
2022-08-03 duanxd 44
-
浅谈作品角色元素的法律保护
笔者拟从近年来的几例典型案件出发,浅析文化作品中角色元素的保护途径,下文愚见供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仁斧正。 文化作品中的角色元素包括角色名称、角色体貌、角色性格、角色关系,因文化作品类型不同和角色人设不同还可能包括角色技能、角色装备及其他角色身份特征。除了美术作品中具象表现的角色形象外,通过文字塑造的角色形象是否能单独寻求著作权法上的保护,根据目前的判决,似乎法院认为依据并不充分。 金庸诉江南案中
2022-08-03 duanxd 29